【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 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吊唁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 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高低阕,一百零三字,仄 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 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感,无精打采。 ④迷恋处:一作 方留亦处 。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 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哀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 凝咽 。 ⑦去去:反复言之,表现行程之远。 ⑧暮霭:薄暮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 长江下游地域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简析】柳永多作慢词,擅长铺叙。此词表示作者离京南下时长 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 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写离别 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 示了令人伤心惨目标一幕。下片述怀,承 念 字而来,设 想别后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 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今 宵 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 今宵酒醒何处 ,遥接 上片 帐饮 ,足见虽然 无绪 却仍借酒浇愁以致陶醉; 杨柳岸、晓风残月 ,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 ,发明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 以下,以情会 景,放笔挺写,不嫌重拙,由 今宵 想到 经年 ,由 千里烟波 想到 千种风情 ,由 无语凝噎 想到 更与 何人说 ,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 的不尽愁思。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出色代表。词中,作者将他分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听。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重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代风行的 宋金十大曲 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 月令》云: 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光大约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述,气氛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悲凉。 对长亭晚 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正确地转达了这种悲凉况味。这三句风景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 无绪 和 催发 ,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 ,语本江淹《别赋》: 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趣。接下去说: 迷恋处、兰舟催发 ,这七个字完整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描绘了典范环境与典范心理:一边是迷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抵触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 兰舟催发 ,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急,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情感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情感深挚,形象真切 ,如在目前。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 念去去 二句的心坎独白。这里的去声 念 字用得特殊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 凝噎 而自然一转,下启 千里 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 字后 去去 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 千里 以下,音调协调,风景如绘。既曰 烟波 ,又曰 暮霭 ,更曰 沉沉 ,着色一层浓似一层 ;既曰 千里 ,又曰 阔 ,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别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 多情自古伤离别 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悲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清秋节 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顾,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 更那堪 三个虚字,则增强了情感颜色,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显明、深入。 今宵 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全部画面充斥了凄清的氛围,客情之冷落,景致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整凝集在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 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 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 ,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逝世灰矣。 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 ,相互衬托,相互衬托,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损坏了意境的完全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荣。 此去经年 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觉得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观赏的兴趣,只能徒增懊恼。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 念去去 ; 经年 二字,近应 今宵 ,在时光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动。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在艺术上颇具特点,成绩甚高。早在宋代,就有记录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 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 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擅长把传统的情景融合的伎俩应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示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沾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明白,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动离愁的自然景致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赏析二】 在群星残暴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即为证明。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传播最广的佳作之一。后人有 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 的谑语。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善于词曲,熟习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示了一种浪子风格。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只批了四个字说: 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前途,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 奉旨填词柳三变 ,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落生涯。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批合适歌颂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宽大市民的欢迎。 自古以来,表示男女离别之情的诗词曲赋层出不穷,而独有柳永的慢词《雨霖铃》经久不衰,传诵至今,这确切有很值得研讨。探其中缘由,固然与作者坎坷的身世阅历有着亲密的关系,但我以为,《雨霖铃》的胜利还在于其独到的表示伎俩:层次分明,语意明白,铺叙景物,倾吐心境,绝少粉饰;擅长用 点染 法,重复涂抹,渲染后果。下面就《雨霖铃》作一粗浅剖析: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缭绕 伤离别 而构思,层次特殊明白,语言简练明了。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画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述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三个层次,层层深刻,从不同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词的开端三句点明时光、地点、景物,事件是与自己心爱的人饯别。晚上,阵雨才停,知了发出悲凉的鸣叫,长亭送别,叫人如何能够忍耐这离别的苦楚!这蝉鸣助添凄凉,而一开端即道出 悲凉 ,为这首词定了调子。这一层展开了一个悲凉的气氛。 都门 两句,极写饯别时的心境,委婉波折。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促。心理抵触,欲饮无绪,欲留不得。由此可窥见迷恋之情深。 执手 两句,再加深涂抹,在 执手 、 相看 、 无语 中更使人伤心失魄。这一层极写迷恋之情。以上两层极尽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为之哭泣。 念去去 以后,则大气包举,一泻千里,似江流出峡,直驰平川,词亦直抒胸怀。以 念 这一领字带起,表明是假想别后的途径辽远,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广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烘托出旅人前程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穷。换头以情起,叹息从古到今离别之可哀, 伤离别 点明这首词的宗旨。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句又将推动一层,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呢,这是多么难以忍耐啊!这是把江淹《别赋》中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联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熔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 今宵 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悲凉,然而景物清丽逼真,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 采薇》)也是写离别的。离别的人一看到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显现出赠柳昔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杨柳岸 三字明写眼远景而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几如身历其境,忘其是假想了。 此去 二句,再推想别后久长的寂寞,虚度美妙年华。 便纵有 两句,再从上两句的遭受,深刻下去,叹后会难期,风情无人诉说,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层真是 余恨无限,余味不尽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假想,以白描的伎俩铺叙景物,倾吐心境,层次分明,语意明白,绝少粉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述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使人不感到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伎俩之高妙。所以有人称其 奥妙则耐思,而景中有情。 杨柳岸晓风残月 ,所以脍炙人口也。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又有人以为 千里烟波 ,惜别之情已骋; 千种风情 ,相期之愿又赊。真所谓善传神者。 (李攀龙《草堂诗余隽》)这都道出这首词的妙处的。但我感到刘熙载在《艺概》中的 点染 之说,更是值得称述的。他以为: 词有点染,耆卿《雨霖铃》 念去去 三句,点出离别冷落; 今宵 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否则警句亦成逝世灰矣。 刘熙载的这段评论,实际上是以画法论词,看出在柳词中的加深刻画,重复涂抹的技能。既精微入里,而又勇敢泼墨。也就是柳词中抒情与写景在章法和修辞的奇妙应用,可谓词中有画。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谓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清秋离别,多情那堪?情感极为沉痛,而染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更是伤心而又悲凉,情景妙合无痕,这一别后之情景,又是加 念去去 三句之点化而得,前后照顾,委婉自如。柳词在点染方面的技能应用,确是到达很高的成绩的,在这首词里最为突出。(段秉武) 【赏析三】 《雨霖铃》是柳永有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示江湖流浪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到达了情景融合的艺术境界。词的重要内容是以冷落悲凉的秋景作为烘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苦楚交错在一起,使词人更加觉得前程的暗淡和渺茫。 全词分高低两阕。 上阕重要写饯行时难舍难分的惜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 寒蝉悲凉,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光是雨后阴冷的傍晚。通过这些景物描述,融情入景,点染氛围,正确地将恋人分辨时悲凉的心境反应了出来,为全词定下悲凉伤感的调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 是写离别的情况。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恋人分别。 无绪 ,指理不出头绪,有 剪不断,理还乱 的意思。写出了不忍别离而又不能不别的思绪。 迷恋处,兰舟催发 。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 催发 。流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词人心坎的苦楚。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是不得不别的情景。一对情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彼此悲哀、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白描伎俩,所谓 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写别后怀念的预想。词中主人公的黯淡心境给天容水色涂上了暗影。一个 念 字,告知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 去去 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括了离人无穷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流浪到辽阔无边的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构造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侧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广泛的意义: 多情自古伤离别 。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都会因离别伤心。 自古 两字,从个别特别的现象动身,晋升为广泛、普遍的现象,扩展了词的意义。但接着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蒙受的苦楚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作者把古人这种感受熔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发明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写酒醒后的心情,也是他飘泊江湖的感受。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 景语即情语 。 柳 、 留 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寒心;残月破碎,写今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惆怅、孤单忧伤的情感,表示得十分充足、逼真,发明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今后长远假想: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境况。今后漫长的孤单日子怎么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发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总之,一切都提不起兴趣了,这几句把词人的怀念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过细入微、至尽至极的田地,也转达出彼此关心的心境。结句用问句情势,情感显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缭绕 伤离别 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画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述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不论勾画环境,描述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顾,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刻,纵情刻画,情景融合,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消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境和失去爱情的苦楚刻划的极为活泼。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发生强烈的共识。 【赏析四】 词是文学史上一种特别的诗体,最早源于古乐府,兴起于唐代,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至宋代已极为繁华。 宋词 已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专用名词。宋代不仅词家众多,且作风亦多样。词本以婉约作风为主,到北宋苏轼才始创豪迈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他继承发展了突出男欢女爱,别恨离愁的婉约词风,剪红刻翠的 艳科 ,旖旎温顺的 情语 ,成了柳词的主题。《雨霖铃》便是柳词中最能体现这种作风的杰作。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分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述,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个深秋的薄暮,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帐外,寒蝉悲凉地哀鸣,好象在为他俩伤别而呜咽。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模糊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雨也刚刚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喊声: 快上船吧,要开船了! 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迷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别了。你看他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伫立,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散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这就是产生在九百四十年前的北宋词人柳永与情人话别的场面,也就是《雨霖铃》上片所写的内容。首句 寒蝉悲凉 ,点明节令 深秋, 蝉 而 寒 ,鸣音 悲凉 ,渲染了凄凉的环境氛围,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对长亭晚 ,交代时光、地点, 骤雨 ,描述气象。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光有限,他们多么盼望雨不停,天不晚啊! 都门帐饮 ,可知写京都之事,言别离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伤别,满腹离愁,何来心思。实在是食之不香,饮而不畅,是谓 无绪 。乘船的 迷恋 情人不忍别,撑船的眼看天将晚不得不割断他们的情丝而 催发 ,这种主观意愿与客观形势之抵触,使别情到达高潮。 执手 二句,活泼细腻,描情绘意,绝妙无比。仿佛在舞台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两手相拥,两肩上耸,诉无语,泣无声,比千言万语,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写两人分别之情状,实际暗写了他们极其庞杂奥妙的心坎运动。柔情蜜意千千万,唯在泪花闪耀间。 念去去 两句,为近景前景相连,虚景实景融合。烟波千里,楚天辽阔,茫茫天涯,何处是归程?离愁别绪都几许?风吹浪涌融暮霭。这不仅衬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境,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途。 《雨》词下阕重要写别后的苦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耐?第二句照顾首句, 清秋 应 寒蝉 ,烘托出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意义翻新,不入俗结。 今宵 二句为千古传诵名句。 酒醒 遥接上片 帐饮 ,可见当时虽然情 无绪 ,然借酒浇愁,还是陶醉了。扁舟夜发,愁醉迷蒙,忽然醒来,想必已是拂晓。惊起忙寻觅,情人在何处?所见者唯杨柳岸上晓风残月也。清秋的晓风是凉的, 月 前着一 残 字,而境界全出矣。更烘托了词人当时凄清凄凉冷落的心情。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 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 此去经年 以下四句虚写想象别后的情景。作者由 今宵 想到 经年 ,由 千里烟波 想到 千种风情 ,由 无语凝咽 想到 更与何人说 。作者分开情人,寂寞悲凉,孤单万分,从今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虚设,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发使人念情伤神。恐怕今后只能在 冷冷僻清,凄悲凉惨戚戚 中虚度余日了。最后两句中,一 便 一 更 ,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 《雨霖铃》这首词重要以冷落悲凉的秋景来烘托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离京远行,这种抑郁的心境和失去爱情慰藉的苦楚交错在一起,便谱成了这首词的主旋律。其胜利之处在于写出了他的真情实感,但格调较消沉,情调未免太伤感了些。另外在表示伎俩上,这首词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勾画环境,描摹情态,惟妙惟肖。写景则近景前景相连,虚景实景联合;写情则极尽渲染烘托,层层推动。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融合,感人至深。
心路 59.175.66.97 2018/5/21 20:22:46 48 楼 十分的经典 土豪猫咪 113.104.17.225 2014/12/8 20:09:48 47 楼 很经典的一首词推荐阅读
- 2021-01-14夜晚夏天,描写夏天夜晚的句子,好段,怎么描写夏天夜晚
- 2021-01-14句子,句子和句子间的连接问题
- 2021-01-14句子形容,形容相遇美好的句子有哪些?
- 2021-01-14句子孩子,爱孩子的句子
- 2021-01-13的人句子,听声音能认出熟悉的人的句子